中國橡膠網訊橡膠工業要想達成智能轉型的“4.0”,就必須先補課“2.0”、“3.0”。不具備數字化、信息化基礎的跟風,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。這是從8月19~21日於沈陽舉辦的輪胎橡膠工業“以機代人”智能生产主題峰會上了解到的。
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會長鄧雅俐表示,智能製造是製造業未來擴展的主要趨勢,加快與新一代信息技藝的融合也是産業未來擴展競爭的製高點,但橡膠工業實施智能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,不是所有産業現在都要“4.0”。新建項目應該是高起點,改造項目和中小産業,重點是補課“2.0”、“3.0”,推進4.0。而補課之前更要轉變思維模式,以裝備更新來帶動技藝創新、工藝創新、管理創新,改變過去依賴低成本勞動力的擴展模式。
據了解,橡膠工業智能製造的基礎條件相差很大,個別産業已經具備智能製造的雛形,而有的産業卻還沒有達成信息化,個別環節甚至還在依賴人工體力勞動。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名誉會長範仁德展現,目前橡膠工業智能製造總體水平比較低,信息化(如ERP/PLM等軟件)覆盖率和産業覆盖率均在30%左右,而且各個平臺之間無縫銜接效果較差。同時,橡膠産業運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還不足,而互聯網産業對傳統产業的理解不夠深入,需要雙方密切合作。
桦林佳通輪胎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懷建認為,生产線自動化和信息化相結合是智能製造的基礎。只有在這個基礎上,产品從原材料投入、製造過程到产品出廠的每個環節才能像人腦一樣識別、糾錯和控製,從而使每件产品都按照預先設定的標準和要求被製造出來。
VMI(煙臺)機械有限公司副總裁戚曉輝等與會專家表示,智能化的過程是漸進的,需分階段穩步推進。
鄧雅俐表示,工業機器人是典型的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設備,産業可以“以機代人”作為突破口,針對勞動密集的環節、品質需要提升的環節、生产過程危險的環節,产能出現瓶頸的環節等重點環節先行實施“以機代人”,提高産業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質穩定性,達成節能減排。
與會專家還提醒,“以機代人”的過程中,自動化設備使用的大量軟件可能會产生各種銜接問題,雖然單個自動化生产線上可能看不出運行問題,但在信息集中收集、傳輸並接受中央控製的時候可能产生嚴重問題。橡膠産業在這方面大多不專業,應尋求外部效勞,不能囫囵吞枣。
註:本文為《中國橡膠》雜誌社和中國化工報原創文章,如轉載請標明出處,部分引用也請標明出處。